一、参考教材:《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高中起点升本、专科)(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
二、复习考试内容:
(一)正确的读音与字型
荫庇(yìn)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guō)
汲取( jí) 恐吓(hè) 面面相觑(qù)
恻隐(cè) 阴晦(huì) 根深蒂固(dì)
灼痛(zhuó)污秽(huì) 脑畔(pàn) 田圃(pǔ)
禁锢(gù) 崩殂(cú) 窈窕(yáo) 渗合(shèn)
无间(jiàn) 琐屑(xiè) 雏(chú)形 泰然处(chǔ)之
衣钵(bō) 佳肴(yáo) 攒(cuán)击 荼(tú)毒生灵
杀戮(lù) 乡宦(huàn)踉(liàng)跄 杳(yáo)无消息
村氓(méng) 芳醇(chún)栈(zhàn)桥 姹紫嫣(yān)红
刻骨铭心(míng) 心无旁骛(wù) 气吞斗牛(dǒu)
弥留之际(mí ) 媚上欺下(mèi) 黎民百姓(lí ) 一抔黄土(póu)
恼羞成怒(nǎo) 恪尽职守(kè) 方枘圆凿(ruì) 怒不可遏(è)
廓然无累(kuò) 重蹈覆辙(zhé) 涕泗横流(tì) 舐犊之情(shì)
归省(xǐng) 徜徉(cháng) 昏昧(mèi)
自诩(xǔ) 浩淼(miǎo) 呜咽(yè)
家眷(juàn) 积攒(zǎn) 沉淀(diàn)
撺掇(cuān) 重阳(chóng) 擂鼓(léi)
河曲智叟亡以应(古今异读字 古:wú 今:wáng)
萧然起敬 相形见绌 苦心孤诣 粗制滥造 巧夺天功 义愤填膺 厉害
(二)字词解释
芳馨:芳香。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亵渎:轻慢,冒犯。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精益求精(更加) 感慨良深(很)触目伤怀(心怀) 永垂不朽(流传)
素不知道(向来) 莫名其妙(叫出,说出)并不见佳(看得出,显得出)
坦荡如砥(磨刀石)
云归而岩穴暝(合并,集中于一地) 吾谁与归(归依) 委而去之(离开) 去国还乡(离开)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得道者多助(得到,顺应) 渔人甚异之(很 非常) 急湍甚箭(像 )
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语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古: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出身卑微 今:不是光明正大的,无耻的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感动 今:感谢
(三)病句修改
1.增加质量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改为:提高质量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2.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改为: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3.当外国友人来韶山时,受到了韶山人民的热情接待。
改为:当外国友人来韶山时,他们受到了韶山人民的热情接待。
4.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改为: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5.我们厂有优秀的有30年工龄的四位老工程师。
改为:我们厂有四位30年工龄的优秀老工程师。
6.从他的文章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改为:他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励。
7.通过运博会的举办,使得扬州人对运河的感恩之心得到了凝聚。
改为:运博会的举办,使得扬州人对运河的感恩之心得到了凝聚。
8.本届运博会开幕之前,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举办了一系列诸如“爱运河、爱扬州、爱生活”。
改为:本届运博会开幕之前,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举办了一系列诸如“爱运河、爱扬州、爱生活”的活动。
9.扬州市政府正在加紧建设运河博览城,规划建设近100个左右大大小小的专题博物馆,以加厚扬州运博会的文化底蕴和可观性。
改为:扬州市政府正在加紧建设运河博览城,规划建设近100个左右大大小小的专题博物馆,以加厚扬州运博会的文化底蕴。
10.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改为: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
2.《逍遥游》的作者是庄子。
3.《楚辞》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中《离骚》的作者是屈原。
4.《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它的体例是纪传体。
5.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作者是曹操。
6.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陶渊明。
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指的是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9.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
10.我国戏曲的奠基人是关汉卿。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11.《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它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12.《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的男女主人公是柳梦梅、杜丽娘。
13.我国古代四大长篇小说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14.现代诗《断章》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5.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6.徐志摩的代表作是《再别康桥》。
17.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
1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莎翁的作品。
19.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0.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1.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堂·吉诃德》。
22.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是《双城记》。
23.《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司汤达。
(五)阅读
文段(一)
老师,请您记住我
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明早带来。希望每个人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哎哟。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她吹了吹手指。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知道了,妈。”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
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她看了看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梅花一一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遒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
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她很文静,不爱说话,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她的心愿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可是时间老人似乎在刁难她,每一节课都过得那么慢。她终于熬到了劳技课。大家都把手绢放在桌上,老师踱着步子,走来走去观看大家的作品。她激动极了,在心里默念:“老师,快来看看我的手绢吧!”时间似流水,眼看就要下课了,可老师始终没有“光临”她的座位。她失望了,彻底地失望了……
⑦突然,老师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她移来,近了,近了……她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心蹦到了嗓子眼上。可是,老师停住了脚步,停在了冬梅的前一桌。就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她的心凉了,凉遍了全身。她呆呆地坐着,她的心在流泪。在她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声在回荡:老师,您为什么不来看看我的手绢?这手绢是我花了不知多少心血才绣成的,您知道吗?我也需要您的关心呀,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老师,请您记住我,好吗?
⑧傍晚,她意外地收到了老师托人带来的纸条。“冬梅同学: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从大家的手绢中发现了你的作品,它设计精美,色调相宜,做工精细,当时我多么地激动。这是我的欣慰,更是你的骄傲……能将这条手绢留给我做纪念吗?”
⑨当天晚上,冬梅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原文有删改)
1、本文段运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按照时间的顺序,以手绢为线索,记叙了 冬梅精心绣制出漂亮的手绢,终于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这件事。
2.文段中对冬梅的描写细腻生动,其中运用最突出的是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
解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本文刻画冬梅这一人物形象是通过心理描写来体现的。文中有许多心理描写的语句。
3.本文的行文较曲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段⑦中的画线句分析。
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画线句中的“近了,近了”最终又“停住了脚步”的曲折描写,不仅激起读者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而且使之对冬梅精美的手绢是否能被老师发现,产生了更强烈的关注之情。
24.段④中女孩为什么还要在手绢的右下角工工整整地绣了“冬梅”两个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因为冬梅是一个成绩长相均一般,性格内向而又极普通的女孩,她非常想进步,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为此,她熬夜绣制了一条精美的手绢,并工整地绣了自己的名字,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给老师留下更深更好的印象。
文段(二)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
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
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本文思想主旨是强调要有度,但不能过度。与此相符的成语是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2.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道理论证
解析:道理论证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选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文段(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
(2)臣之妻私臣( 偏爱 )
(3)乃下令( 于是 )
(4)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
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面刺 上书 谤讥
4.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文段(四)
要弄清火箭飞行的道理,你先注意观察一下人的跳跃动作:先弯腿下蹲,然后才能跳起来,要是腿挺得直直的,那根本没法向上跳。
原来弯腿是个准备动作,当起跳的时候,弯着的腿突然伸直,用力往下一蹬,给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这时候,地面也对人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人就一下子跳起来了,人在用力蹬地的时候,对地面的作用力越大,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也越大,跳得也越高。
在自然界里,利用反作用力前进的东西多着呢!像海洋里的乌贼,它猛地收缩腹部里的肌肉,把腹部的水用力压到身体外面,得到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身子向前游去,潜水的速度每秒钟可以达到15米。
火箭是靠自己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前进的。
1.对“你先注意观察一下人的跳跃动作”句后的冒号的作用是:
A:提示下文,表示下面的文字很重要。
B:表明下面的文字是对上文的具体证明。
C:提示下文,表示下文是对上文的注释。
D:提醒人们要注意下文的内容。
2.“要是腿挺得直直的,那根本没法向上跳”这一复句,分句之间的关系是 ( D )
A.条件关系 B.选择关系
C.转折关系 D.假设关系
3.本文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火箭是利用反作用力前进的特征。
4.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火箭,文章为什么先从人的跳跃动作说起?(2分)
从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记起,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物的原理。
文段(五)
父亲
胡德斌
(1)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2)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3)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4)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5)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6)“嗯。”她应着。
(7)“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8)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9)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0)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1)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2)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第(2)节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感情色彩不同。“那个女人”中包含了“怨恨”“讨厌”的感情,而“媳妇”有喜欢之情。
2.第(7)节中描写人物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很明显,“递”“捏”是动作描写,“踌躇”和“犹豫”属心理描写。)
3.在第(12)节的横线上,用比喻的修辞写完句子。
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4.怎样理解第(12)节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
“熟悉”是因为他有儿子、儿媳,是一位父亲。“遥远”是因为儿子、儿媳对他不孝,远远地躲开他。
5.为什么画面上父亲的目光“阴沉而悲哀”又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
儿子、儿媳的不孝,生活的艰难,使他的目光中充满“阴沉”和“悲哀”;每当他看到年轻父亲牵着儿子时,总会牵动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曾作为父亲的“慈祥”;但这“温情”和“慈祥”只是瞬间便逝的,因为现实中父亲的角色已离他十分遥远了,所以这“慈祥”“温情”只是“一丝”而已。
文段(六)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靡:倒下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文段(七)
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关键问题,首先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将已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然后是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概括说来,信息源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信息源、社会信息源和知识信息源。自然信息源是指来自自然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天体、地学、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过去谈自动化,只限于利用自然信息进行控制。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就将自动化技术从工厂扩大到了全社会,因而从社会中自动地提取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商情信息、出版信息等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记录流传下来的知识,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信息源。从知识信息源中,自动地检索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质。所以说,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1.这段文字向人们介绍了什么知识,请概括成一句话。
信息源的种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2.加下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中哪几句解说了社会信息源的内涵?
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
3. “例如,……关心的事情”一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从社会信息源中自动提取信息的重要性。
4..准确说出文中加点的“这”的指代意思是:_自动化的应用扩大了范围;含有丰富信息的知识和经验。
5.用“ ¶ ”在原文中将该段分为两层。
文段(八)
成功是一种感受
1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2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3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4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1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2.“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上述三种错误认识。
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2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答:内容__对上述说法的否定,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
结构____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答:成功是一种感受(或在后加“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是在否定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
5.下列四句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D)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不是好士兵”。
6.本文提出论点后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从每一点(或“微小的”)进步中,品味到成功的快乐。即使失败,只要从中受到教益,同样是一种成功。
文段(九)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义和今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B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是进亦忧,退亦忧。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这是一个设问句,这里的“异”是指(引用原文)_古仁人之心__异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表现了作者__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的情怀和_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的思想。将这句译成现代汉语为___我曾探求过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前面那悲喜的两种感情吧,(这是)为什么呢?
3.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担忧
文段(十)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不大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1.《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自我国古典小说《 红楼梦 》,
其作者为清代的杰出小说家(曹雪芹 )。
2.贾雨村断案后,"疾忙修书二封",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
A.贾雨村办事认真,及时将结果向上禀报。
B.贾雨村一心想向上爬,急于邀功请赏。
C.贾雨村办事干练,雷厉风行。
D.贾雨村心怀鬼胎,害怕有人翻案。
3.断案后,贾雨村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才罢”表现了(B )
A.门子好心不得好报。
B.贾雨村过河拆桥,心狠手辣。
C.贾雨村赏罚严明,对门子这样的坏人毫不手软。
D.门子罪恶极大。
4.下面是对贾雨村将门子“远远的充发了才罢”的原因的一些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
项是(C )
A.门子对贾雨村徇情枉法的内情了如指掌。
B.贾雨村怕门子把当日贫贱时事告诉别人。
C.贾雨村有所悔悟,不愿意再干徇情枉法的事。
D.贾雨村觉得门子精明能干,将来怕难以驾驭。
5.根据你对小说的了解,决定这场人命官司审批结局的是(D )
A.贾雨村
B.门子
C.乩仙批语
D.护官符
6.文中表现了贾雨村明明要徇情枉法,却故意虚张声势,装模作样的句子是 ( 贾雨村详加审问 )
判断对错
7.贾雨村怕门子对人说出的“当日贫贱时事”指的是贾雨村未作官时寄居葫芦庙卖文为生。( 对 )
文段(十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左传》。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鲁国)。
2.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C)
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判断对错
3.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对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D )
A.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C.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D.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5.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体现了曹刿 (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文段(十二)
①人们赞美金刚石,常常偏重于______(ōu)歌它那眩目的光泽,我赞美金刚石,单单认准了它的"硬"。
②不是吗?你看,正是因为它硬,常常用作高级研磨切割材料;也是因为他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金刚石就更大有用武之地了,许多尖端科学向它伸出了乞求的手。据目前所知,金刚石已被用作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器件和散热片。可以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刚石的用途将会越来越广。
③我赞美金刚石的硬,因为它能借喻革命者一种品质──不向任何艰难险阻低头的品质。因为它耐磨、耐高温,把它制成钻头,钻透钢铁、岩石等类坚硬材料,要比碳钢钻头、合金钢钻头强许多倍。在他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
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志具有金刚钻精神。敌人的碉堡不是很坚固吗?董存瑞能够舍身把它炸掉。敌人的机关枪不是很强大吗?黄继光敢于用胸口把它堵住。歌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是许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吗?陈景润敢于向它宣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不正是金刚钻精神的体现吗?
⑤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它那"硬"的来历能告诉人们一个很深的哲理:严酷的革命环境,能够〔甲〕无数的革命英雄。金刚石是由一种极为普通的元素──碳组成的。只是因为它投身于高压高温岩浆里,经过锻炼,才得以脱胎换骨,改品易性,变得十分坚硬而光彩夺目,并因此而大有作为。
⑥我赞美金刚石,还因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亿人民确实要有一种"硬"的精神,要不畏强暴,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硬"着头皮,大干"四化"。
⑦愿金刚石光彩更加_____(xuàn)丽,愿金刚石精神永放光华!
31.按照注音在文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字是
① (讴 )(ōu)歌
② (绚)(xuàn)丽
32.在第⑤段〔甲〕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是(D )
A.造成 B.成就
C.锻炼 D.造就
33.第②段的"用武之地"在文中的准确意思是(D )
A.使用武力的地方
B.用兵之处
C.显示价值之处
D.发挥作用的地方
34.第④段"可望而不可及"的"及"在文中的意思是(A )
A.达到 B.得到
C.赶上 D.等到
判断对错
35."在他面前,任何坚硬的东西都得低头让路。"一句中,"任何"一词可以删去。( 错 )
36.下面所列的修辞方法都出现在第④段的一项是(B )
A.反复、比喻B.排比、反问
C.反问、夸张D.反复、排比
37.划分本文段落,正确的一种是(D )
A.①/②/③ ④ ⑤ ⑥/⑦
B.① ②/③ ④/⑤ ⑥ ⑦
C.①/② ③ ④ ⑤/⑥ ⑦
D.① ②/③ ④ ⑤ ⑥/⑦
38.这篇文章的体裁属于(C)
A.写景叙事的记叙文
B.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C.托物言志的散文
D.阐述道理的议论文
文段(十三)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再食,遂大通儒家经典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同谁一道呢?
(3)或昏怠,辄以水沃面 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2.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勤奋,能吃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等。
文段(十四)
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刘心武
(1)近年来,外国人得出的中国游客“总是喧嚣”的直观印象,虽不免以偏概全,但这仍引发思索——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中国人真是富起来了,许多中国游客的首选地是欧洲,而且往往都把法国巴黎作为第一站。从巴黎方面传来消息,中国游客太喧嚣,说话声音特别大,像卢浮宫的画廊,中国游客一到,回音轰响,多半是表达惊奇、兴奋与快乐,但其他游客总不免对中国人侧目,管理人员则对此无可奈何。
(2)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3)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4)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5)到“文化大革命”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6)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7)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有改动)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喧嚣文化该退场了。
26.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
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意思对即可)
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意思对即可)
27.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
(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生产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段(十五)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⑴细雨蒙蒙,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仅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宵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⑵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⑶快阁是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⑷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 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⑸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⑹园中的映山红和踯躅都很鲜艳,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⑺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⑻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⑼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感觉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地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⑽这种想象绝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我一块儿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她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她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⑾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⑿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⒀我们在架下的石凳上坐了下来,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⒁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⒂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⒃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1.联系下文看,首段有什么作用?
①自然引出下文回忆;②使文章富有诗意,表达作者对紫藤花的珍视与怜爱之情;③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写紫藤花之前,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快阁和阁旁的花园?
交代紫藤花生长的环境,为下文正面写紫藤花作铺垫;用环境来衬托紫藤花,突出作者对紫藤花由衷的喜爱。
3.在作者笔下,白色紫藤呈现出繁茂热闹的景象,青莲色紫藤呈现出凄清萧条的景象。
4.从上下文看,与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应该是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5.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任选一角度进行赏析。
①词语运用:较多地使用叠音词,具有音韵美,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②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文章的节奏感;③修辞:大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增加文章的表现力;④语言风格:一些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语言显得典雅,富有情趣。(任选其一即可)
文段(十六)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则槁④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yà):拔 。②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病:劳累。
④槁(gǎo):枯死。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忘操之”和“昂首观之”(《幼时记趣》)中“之”都相当于“的”,用法相近。
B.“自度其足”和“常蹲其身”(《幼时记趣》)中“其”可理解为“自己的”,用法相近。
C.乙文中作者认为揠苗助长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所以要提出来进行讽刺。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来试一试呢?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其子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去一看,那些禾苗都枯死了。
3.请指出当今社会上与上述某一个寓言相类似的现象,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
家长让孩子上过多的兴趣班,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这样做导致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
文段(十七)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读这样的书,可以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才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
2.品味文章,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读这样的书,没有多少收益,可以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书不能给人以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读了不仅没有收获,甚至可能受到误导,反而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②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对即可。
3.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
文段(十七)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因这样或那样而身体残缺的人。肢体健全者如何对待这些残疾的同胞,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爱他们、帮助他们吧,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也会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⑦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6分)
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给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4.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5.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母爱,对盲人的爱,对所有残疾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