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考教材:《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田自秉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二、复习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点
1、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窑的瓷塑名家。
2、张成是元代雕漆工匠。
3、周代以来,古人沿佩玉是由于看重玉被赋予道德的意义。
4、青铜豆有高足。
5、拨镂是象牙制品的装饰方法。
6、唐三彩是一种铅釉陶器。
7、宋代的景德镇窑以烧造青白瓷著称。
8、黑陶的装饰常采用镂空的手法。
9、蛋壳陶的制作采用轮制的方法。
10、粉彩最早出现于清康熙年间。
11、景泰蓝通常以铜为胎。
12、宋代官窑以青瓷著称。
13、秘色瓷是一种青瓷。
14、“料器”即玻璃器。
15、中国古代的透光镜主要制作于西汉时期。
16、战国最重要的铜镜产区是荆楚地区。
17、妇好墓的年代属于商晚期。
18、唐以后的织绵大多采用纬线起花的技术。
19、磁州窑的鼎盛期在宋辽时期。
20、顾绣是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的一种刺绣。
21、乾隆时期的“痕玉”主要得益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22、青花的呈色金属元素为钴。
23、錾胎珐琅是古代凯尔特人一种出色的工艺。
24、泰姬陵位于印度。
25、英语称“日本”为Japan,其本义是“亮漆”。
25、英语称“中国”为China,其本义是“一种优质陶瓷”。
26、“马约利卡”陶器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标志性陶器。
27、画珐琅工艺源自中古时期的伊斯兰世界。
28、哥特式建筑拥有宽大的彩色花格窗。
29、古罗马人并未掌握制造瓷器的技术。
30、欧洲最早的硬质瓷诞生在德国。
31、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32、“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作品。
33、明清时代,吉祥图案极其流行。
34、“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35、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
36、彩绘是汉代漆器的主要装饰方法。
37、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黑陶著称。
38、开片即瓷釉的裂纹。
39、豆并非青铜器特有的器形。
40、蛋壳陶是黑陶的别称。
41、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和玉器。
42、青铜器在西周时代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43、汝窑瓷器薄胎,釉滋润,呈天青色。
44、在敦煌出土过东魏的刺绣一佛二菩萨说法图。
45、窑变主要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钧窑器物以其窑变著称。
46、祭红是一种高温铜红釉。
47、中国的彩陶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48、“斯芬克斯”的代表形式是狮身人面像。
49、古代美洲的玛雅人并没有出色的金属工艺,但石器工艺却很发达。
50、圆形斗兽场是著名的古罗马建筑。
51、“罗马式”是西欧中世纪流行的一种造型艺术风格。
52、古希腊多利亚式建筑的柱子显出朴素刚健的特点。
53、古代北欧维京人擅长木工艺。
54、埃及金字塔主要是古埃及王国时期法老墓葬的一种形式。
55、吉库拉塔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种标志性的建筑形式。
56、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拥有出色的长绒棉纺织工艺。
57、纱丽是印度妇女的传统服饰。
58、高丽青瓷与李朝白瓷是古代朝鲜工艺美术的亮点。
59、“埴轮”是日本古坟时期的一种土偶。
60、青花工艺的渊源在美索不达米亚。
(二)精读材料
1、唐代工艺美术具有如下特点:(1)装饰技法丰富多彩。(2)造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使人感到圆润而丰满。(3)色彩多运用暖色和多彩,用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4)装饰纹样以植物纹为主,多以牡丹为主题,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层次丰富,线条流畅,形态舒展,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总之唐代工艺美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自由舒展,富有情趣的特点。
2、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典雅(诗情画意)、静中有动(各种拓景手法的应用)、以小见大(咫尺千里)、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借鉴意义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内蕴的传达。
3、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简洁,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不髹漆,体现木材本身的肌理和质感,注重实用性。总体上呈现出简、厚、精、雅的艺术特色。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为“健”与“约”。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该工艺美的样式化。明代工匠既善于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它的自然美,又善于将精细的手工技术巧妙地融合在工艺品的构成中,而不外露,因此质朴甚至笨拙的工艺美学使得器具更具有一股庄重敦厚的意味。
4、士人文化的根基于释道儒,在心理需求上,他们关注天道自然即“形而上者”的哲学冲动往往甚于对政治人事的热衷,在释道儒的资源里,更倾向于道。宋儒善以自然法则来解释社会人事,而不是相反,更具有“道”的气质,开创“理学”又称为“道学”。各类事物都有一个原因或特性,都有其所以然,就是其“理”,比化生万物的“道”更清晰明了,接近于科学。理学的阐述倒了过来,手段变成了目的,“格物致知”成为修身养性的前提,从求知中求得,求人生目的意义的满足。尊重自然,穷究物理,观察事物,爱好试验,促进了宋代科学的发展。这个背景对设计艺术也形成了有力支持,并且决定了宋代设计的理念和品质特性——“道法自然”。
5、“罗可可”风格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主要是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其形成有如下原因:(1)法国统治穷奢极欲宫廷女权高涨。(2)巴洛克艺术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3)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东方风格成为罗可可艺术的组成部分。“罗可可”风格的艺术特征有:(1)是纯粹的宫廷艺术,十分注重装饰性,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2)其创作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的浮华的色彩。工艺细腻、造型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常规的装饰,倾向给人以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3)奢丽、纤秀、华贵,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热衷于精雕细刻的表现手法,是罗可可式工艺作品的风格特征。罗可可风格促进了欧洲各种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继古希腊以后的又一个艺术高峰。
6、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的设计水准急剧下降,导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家希望能够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英国诗人威廉·莫里斯率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改造大工业的手工艺活动中,开创了“工艺美术”运动,被后世誉为“现代设计之父”。
“工艺美术”运动强调手工艺生产,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 简单、朴实、风格良好;主张设计诚实,反对风格上华而不实;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和东方风格。
在一派维多利亚矫饰风气之中,这些设计先驱们能够采用中世纪的纯朴风格,吸收日本的和自然的装饰动机,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新设计风格来,而同时又完全与各种历史复古的风格大相径庭,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探索。在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高潮之中,表现出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出世感,也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手工艺的重要,强调中世纪行会的合作精神,都是非常特殊的。
但它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因此,它依然是象牙塔的产品,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对于矫饰风格的厌恶,对于大工业化的恐惧,是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当中非常典型的心态。
(三)泛读材料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最负盛名。龙山文化黑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彩陶以装饰取胜,黑陶以造型见长。
奴隶社会青铜器中,烹饪器有鼎、鬲、甗等,食器有簋、豆、簠、盨等,酒器有爵、斝、角、觚、觯、壶、卣、罍、觥、盉、尊、彝等,水器有鉴、盘、匜等,乐器有钲、铙、钟、鼓等,兵器有戈、矛、戟、剑等,杂器有禁、俎等。禁、俎为所见最早家具。商代青铜器最常见的装饰纹样是饕餮纹(兽面纹)。其他有夔纹、龙纹、凤纹、蝉纹、蚕纹、蛇纹、牛纹、虎纹、鸟纹、鱼纹、乳丁纹、弦纹、涡纹、云雷纹、窃曲纹、环带纹、鳞纹等。《荀子》“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记载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
我国现存最早手工艺专著《考工记》提出工艺美术的创作基本法则,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西周的反复连续,带状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而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即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图案组织为主要骨骼,它布满全身,不分主次。战国时漆器发达,楚国为漆器重要生产地区,耳杯(羽觞)为代表性品种。《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是战国著名的青铜器。
秦砖质地坚硬,有“铅砖”之称,加之汉代瓦当装饰瑰丽,合称秦砖汉瓦。秦始皇兵马俑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烧制好后上色着彩,属于彩绘陶。彩绘陶是封建社会早期流行的陶器品种。
汉代瓦当多为圆瓦当,有别于战国时的半规瓦,常见装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四灵暗合五行对应,于方位而言,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于四时分别对应春秋夏冬,于五行分别对应木金火水,不一而足。汉代的纺织、青铜、漆器、陶瓷等都较为发达,漆器中的七子奁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青铜器品种丰富,是中国青铜史最后的辉煌,汉以后,青铜器仅限于铜镜的制作。汉代后期,瓷器烧制完成。
六朝工艺美术的突出贡献,一是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进入了瓷器时代。一是完成了由动物纹样向植物纹样的过渡,此期流行的莲花和忍冬,是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样。六朝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是夹纻造像。所谓夹纻,是用漆灰造型并用麻布粘贴作成漆胎。佛教兴起后,为了扩大宗教影响,利用夹纻漆艺制造佛像,以便装在车上游行,比之铜像要轻便得多,一时极为流行,称之为“行像”。
瓷器“至唐而有窑名”。唐代,河北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它与越窑青瓷一北一南,一白一青,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人大多褒青瓷而贬白瓷,这或许与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有关。汉代的低温釉陶工艺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器多为明器。唐代织造纹样的鸟兽纹通常都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这种对鸟对禽纹,相传为初唐窦师纶所创,他曾封爵为“陵阳公”,所以他设计的锦样,被称为“陵阳公样”。唐代的印染方法大体有三种:蜡缬、夹缬和绞缬。蜡缬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蜡染”。绞缬,也称撮染,与现在的扎染工序基本一致。
宋代的五大名窑是指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其中汝窑作品存世不过百件,其窑址的发现被誉为2000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宋代缂丝工艺得到更快发展。缂丝是织物中最高级的一种,采用“通经断纬”织法,织造极为费工。朱克柔、沈子蕃都是此期缂丝名手。
元代陶瓷最有成就的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元代的丝织品中,织金最为有名,称为“纳石失”,此名可能是波斯语的讹译。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人,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了一整套种棉纺织的技术,把这套技术带回了家乡,大大促进了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
雕漆是在漆面上雕刻出装饰花纹。雕漆的种类很多,用红漆的称为剔红,用多色漆的称为剔彩,用红黑漆相间的称为剔犀。元代雕漆的兴起,具有开创的历史意义,出现了张成、杨茂等卓越的雕漆工艺家,对日本具有重要影响。
明代,成化、正德时期创制出“斗彩”,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斗彩中的精品。斗彩的出现为以后五彩和粉彩器的烧制奠定了基础。紫砂器是一种无釉细陶器,泥质细腻、色彩丰富、型制新颖、纹饰多样成为紫砂器的四大特点,明代的龚春、时朋、时大彬都以造器著名。明嘉靖时期,有进士顾名世,住上海露香园,一家工绣。称为“顾绣”,又名“露香园绣”。其孙媳韩希孟所绣最为精巧,绣古今名画,称为“画绣”,别称“韩媛绣”。顾绣当时名噪一时,各地出售刺绣的店铺,也常以顾绣为标榜,称为顾绣庄。明代果园厂作为官方漆器工场,由元代著名漆器工艺家张成之子张德刚主持,主要生产宫廷需用的雕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还出现了漆器工艺的专著《髹饰录》,安徽新安著名漆艺理论家黄大成所著。《髹饰录》一书是现存古代漆艺的唯一专著。宣德炉是制作于宣德年间的一种小型铜炉。除宣德时期外,嘉靖、万历时期,在京师所制的称为北铸,在金陵(今南京)所制的称为南铸,在苏州所制的称为苏铸。直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也有大量仿造。
清代,珐琅彩在乾隆时期负有盛名,它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始制年代为康熙,最早是用进口原料,所以也称“洋瓷”,也称为“古月轩”,有谓此种彩绘的地点在古月轩而名。清代丝织的著名品种有云锦、宋锦和蜀锦,古香缎和织锦缎也是重要产品。清代的刺绣,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体系,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等。清代漆器生产著名的有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建的脱胎、浙江的金漆。百宝嵌也是著名的传统产品,为明代周翥所创,称为“周制”。
从艺术风格看,商代的威严、西周的秩序、战国的活跃、汉代的博大凝重、六朝的秀骨清像、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元代的粗犷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又总的构成了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完整、浑厚、质朴、典雅、大方、有浓厚装饰意味的特色。纹饰则如商之饕餮、周之窃曲、战国蟠螭、汉之四神云气、六朝莲花、唐代牡丹、元的松竹梅、明的串枝莲等,又整个反映了社会生产和意识形态的变革。